“麦学”风靡:一场现象级的网络文化盛宴与商业奇迹

5

在网络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,新的潮流与现象层出不穷,令人目不暇接。最近,打开微博,一个名为“麦学”的热词强势闯入大众视野,满屏皆是与之相关的信息。起初,不少人如同雾里看花,不明就里。有人猜测它是一门研究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影响的高深学问,也有人联想到麦当劳的“麦门之学”,以为和快餐文化挂钩,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误解。直到在热搜的引导下,人们才恍然大悟:“麦学”原来是围绕《再见爱人》里嘉宾麦琳的言行和表达方式发展而来。

对于不常关注娱乐节目的人来说,若非“麦学”的刷屏效应,《再见爱人》或许只是众多节目中被忽视的存在。但不得不承认,芒果 TV 的营销手段堪称一绝,通过打造这门“新学问”,成功将一档情感综艺推上了热搜的宝座。

深入探究“麦学”,会发现它并非表面那般简单,而是有着独特的内涵与魅力。在《再见爱人》的前几集中,麦琳那抽象化、感性化且**迷惑性的语言风格,就像一团迷雾,常常让观众陷入困惑。在“熏鸡事变”中,这种风格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,麦琳不仅坚持要买熏鸡,还让同伴葛夕为她购置薯片、咖啡和奶皮子,致使经费所剩无几。随着节目的持续播出,麦琳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被网友们逐字剖析、反复揣测,“麦学”也由此应运而生。

“麦学”,从表面看是一种绕圈子、不直接的表达艺术,实则是对情感关系中“想让对方猜但又拒绝直白”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入探索。它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演方式,能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转化为人生的重大困惑,赋予日常琐事以宇宙般宏大的意义。其核心在于“话可以说得更直白,但我偏不,因为复杂才高级”。用抽象又情绪化的语言表达,让倾听者既感受到深奥难懂,又觉得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触及其中的真谛。这正是“麦学”的独特魅力所在,它不是普通的语言交流,而是一种将情绪化作谜题的表演艺术,具有诸多鲜明的特点。

抽象化是“麦学”的显著特征之一。在“麦学”的语境里,生活中的小事常常被提升到哲学难题的高度。简单的需求被复杂化,本可清晰表达的内容被层层修辞所掩盖。比如那句经典语录:“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?”看似简单的询问,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与心理活动,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正意图。

矛盾性也是“麦学”的一大特点。麦学常常明里否认欲望,暗里却暗示需求。语言上拒绝,情感上却充满渴望,用复杂的矛盾话语构建起一种难以直接满足的情感需求。像“包包会让我觉得有面子……我都不是真想要那个包,因为其实我平时都非常节省”这样的话语,让人在理解其真实想法时如坠云雾。

情绪优先是“麦学”的又一特质。它从不追求在逻辑上获胜,而是专注于用情绪击败对方。听众在试图解读这些话语时,往往会感到困惑,甚至产生内疚之感。就如“没有李行亮,我的生活品质会有质的飞跃!”这样的言论,看似不合逻辑,却充满了强烈的情绪,让人难以用常理去理解。

夸张性同样是“麦学”的标志之一。其语言充满戏剧性,平凡的事件被赋予悲壮感,仿佛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决定着命运的走向。“送礼物送不到我的心趴上”这句话,将送礼物这一平常之事戏剧化,凸显出“麦学”的夸张风格。

对比性也是“麦学”常见的手法。常通过对比放大情绪,以过去的辉煌或假想的完美未来来暗示当下的不满。“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很多人追的,追我的人还是很有钱的!”这种“如果当年……”的表达方式,为语言注入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感,让人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变化。

“麦学”为何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,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呢?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麦琳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功不可没。在节目中,她惯用抽象化、感性化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表达方式,与普通人的表达习惯大相径庭。本可直白表达的需求,她却选择绕弯子;本可正常沟通的事情,她偏要用情绪化的语言制造对立。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,在普通社交场景中或许会让人感到不适,但在节目中却**“吸睛”效果。在网络时代,强烈的个人标签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,都能引发广泛的讨论。麦琳以这种“让人摸不着头脑”的语言风格,成为节目的核心话题人物,她的“绕弯哲学”也成为探讨婚姻关系、情感表达和沟通技巧的重要素材,为“麦学”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“标签化传播”的逻辑下,越是有争议的表达越容易吸引眼球,麦琳因此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门焦点,她的独特风格在信息碎片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中被无限放大,引发了无数人的热议。

其次,“麦学”的火爆符合网络文化对“奇特现象”的追捧。在传统媒体时代,像麦琳这种绕弯子说话、情绪优先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视为“非正常言行”,因其缺乏价值而被忽视或压制。然而,在社交网络高度开放的当下,奇特现象反而因其“不寻常”成为大众娱乐的核心。网络用户热衷于挖掘、分析甚至模仿这些“看似荒谬”的现象,这本质上是一种娱乐至死的心态。“麦学”不仅满足了大众对奇特行为的窥探欲,还让网友们通过讨论和解构这一现象获得了社交乐趣。奇特现象越是荒诞不经,就越能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。

再者,麦琳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与争议。对于她的言行,主要存在两种观点。一种观点认为,麦琳的情感表达虽有些绕弯,但背后反映了婚姻关系中被忽视的一方对关注和理解的强烈渴求。有人觉得李行亮作为伴侣,对麦琳如今的情绪化言行负有首要责任,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她足够的支持和关心。这种立场认为麦琳的言行方式是可以理解的,甚至值得同情与共鸣。然而,更多的观众则对麦琳的表达方式难以忍受。“有话不好好说”成为众多人的吐槽点,她抽象化的语言、情绪化的态度,甚至在节目中“指桑骂槐”的讽刺行为,都让人觉得她对伴侣缺乏尊重,沟通方式给人带来压迫感。这种观点上的分化激发了关于情感关系和沟通技巧的激烈争论,尤其是在婚姻的语境下,“麦学”成为大众讨论夫妻互动和情感平等的核心议题。也正因如此,“麦学”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讨论意义,促使观众在热烈讨论的同时,也不得不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方式。

此外,芒果 TV 和社交媒体在“麦学”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芒果 TV 堪称营销领域的高手,此前在爆款节目《歌手》中,那英大战“八国联军”的话题就曾在社交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,此次在《再见爱人》中更是充分发挥了其营销优势。节目初期,扬子的爹味话题在热搜上频繁出现,但当节目组发现麦琳身上的巨大潜力后,便通过后期剪辑和叙事安排,逐步加重了她在节目的戏份,使其成为节目一大亮点。社交媒体的二次传播则进一步放大了“麦学”的热度。关于麦琳的“熏鸡事变”“咖啡之问”等精彩片段被频繁剪辑成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同时“麦学语录”也成为热门表情包。这些素材通过微博、抖音等平台迅速扩散,让“麦学”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节目观众,而是升级为一种大众现象,成功推动“麦学”从单纯的综艺现象转变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。

“麦学”现象的爆红,并非仅仅是一场娱乐化的网络狂欢,它在商业层面也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。首先,综艺节目热度大幅提升,带来了直接的收入增长。“麦学”现象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综艺节目《再见爱人4》。麦琳频繁登上热搜,使得节目热度一路飙升。相关数据显示,《再见爱人4》开播后便稳居热门综艺榜单前列,而“麦学”相关话题的广泛传播更是进一步推高了节目的观看量和讨论度。这种热度直接转化为广告收入和会员收益。例如,芒果 TV 顺势推出“加速观看礼”,观众可以每期 3 元的价格提前观看节目未播内容。据报道,仅“抢鲜看”服务就为平台带来了数千万元的收入。

其次,“麦学”带动了相关产品销量的暴增。节目中的“熏鸡事变”让卓资山熏鸡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,节目中提及的其他地方特产,如内蒙古奶皮子、沈大成青团等,也因“麦学”的热度而受到关注。电商平台上的相关店铺纷纷打出“麦麦同款”的标语,将娱乐效应巧妙转化为消费动力。某卓资山熏鸡旗舰店受“麦学”影响,熏鸡的线上销量暴增至每天“1000 +”,翻了十倍以上,甚至出现爆单的情况。类似的爆款效应在其他提到的地方特产上也有体现,就连平时不太常见的内蒙古奶皮子,在搜索量和销量上也出现了大幅增长。

再者,嘉宾个人的商业价值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“麦学”的爆红不仅让麦琳成为热门话题的核心人物,也让其他嘉宾,特别是李行亮意外受益。麦琳的言行引发了大众对其婚姻关系的大量讨论,李行亮的“沉默反应”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另一个焦点话题。他的歌曲《愿得一人心》在网易云音乐上的评论区被网友“攻占”,内容虽以调侃和“劝离”居多,但也因此吸引了大量流量,粉丝数量大幅增长。随着热度的不断攀升,李行亮的个人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。

此外,“麦学”还催生了大量的二次创作与周边衍生品的售卖。“麦学”现象的传播不仅体现在节目热度和产品销量上,还激发了创作者们的灵感。从短视频到表情包,从文章分析到搞笑模仿,“麦学”成为了创作者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。这些二次创作内容的广泛传播,进一步放大了“麦学”的影响力,也为创作者自身带来了流量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“麦学周边”已然成为一片商业蓝海。在电商平台上,麦琳表情贴纸、语录笔记本等衍生产品开始涌现。消费者以娱乐化的心态购买这些商品,商家则凭借低成本迅速搭上热度的顺风车,实现了高效变现。

从曾经的“六学”“珂学”,到如今风靡一时的“麦学”,社交网络凭借其强大的放大效应,让一些看似古怪甚至奇葩的言论突破小众传播的局限,成为现象级的全民娱乐话题。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娱乐至死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充分展现。人们在争论、模仿和调侃中消解严肃,将生活中不寻常的细节转化为一场集体参与的游戏。然而,换个角度看,这种网络娱乐化的狂欢,也创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。“麦学”的走红并非偶然,它只是这场社交网络游戏中的一个最新案例,类似这样的现象未来还会不断涌现。

https://work.weixin.qq.com/kfid/kfc3aee6521a9b78898